


— 1—合成纤维主导的时代
20世纪60年代,棉花、亚麻、羊毛等天然纤维仍是全球纺织品生产的主角。然而短短几十年间,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。到2023年,合成纤维已占据全球纤维产量的68%,其中聚酯(来自PET)和尼龙是主力,而棉花的占比则下降至21%。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纺织产业的原料结构,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废弃纺织品处理问题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全球纺织品产量从1960年的约2000万吨激增至2023年的1.3亿吨。在“快时尚”和“超快时尚”浪潮推动下,服装消费愈发频繁、周期愈发短暂,随之产生的废弃物也急剧增加。美国政府问责局指出,这种商业模式导致服装质量下降、耐久性变差,消费者更快地丢弃衣物。
— 2—传统回收方式的局限性
尽管人们早已通过二手使用、家用擦布、机械回收等方式延长衣物寿命,然而这些方式已难以应对现代合成纤维与混纺织物的激增。机械回收虽然历史悠久,例如意大利普拉托的羊毛再利用和印度帕尼帕特的“破布回收”都堪称典范,但其对输入原料质量要求极高,难以普及。特别是在聚酯纤维方面,绝大多数回收材料仍来自PET塑料瓶,而非废旧衣物。这是因为混纺材料的物理分离成本高、效率低,且回收后的纤维质量下降,需要混合原生纤维才能重新纺纱。
— 3 —化学回收的潜力与挑战
在此背景下,化学回收 被越来越多专家视为应对纺织废弃物危机的重要技术突破。与传统的机械切碎不同,化学回收通过“解聚”过程,将聚合物还原为单体,实现真正的“纤维到纤维”的闭环再生。例如,聚酯的化学回收可采用乙二醇裂解(glycolysis)技术,将其还原为BHET,再用于新纱线的生产,且性能几乎等同于原生聚酯。德国初创公司Reju便致力于此类技术的商业化,2024年起与法国纺织企业联盟及美国的Goodwill和WM合作,计划构建区域性的收集、分拣、再利用与回收网络,形成完整的化学回收产业链。在亚洲,H&M联合Selenis成立的Syre也将于2025年在北卡罗来纳州建立年产一万吨的化学回收工厂。而在日本,Jeplan则早已商业化类似的回收工艺,并与Patagonia等品牌合作推动应用。
— 4 —全球回收体系的滞后
尽管技术日渐成熟,全球范围内的收集体系却远未跟上。以美国为例,2018年产生的1700万吨废旧纺织品中,仅14.7%被回收,远低于纸张(68%)和塑料瓶(29%)的回收率。这一差距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统一的回收渠道。对此,一些地区开始采取立法手段推进制度建设。法国自2007年起实施纺织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(EPR),在全国范围设置数千个回收点。美国加州也于2024年通过类似立法,计划在未来五年内要求品牌承担回收责任。类似法规若在更多国家落地,将为化学回收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— 5 —多元化创新驱动变革
除了企业与政策的推动,科研机构也积极探索化学回收的效率突破。美国特拉华大学研发出“微波辅助乙二醇裂解”法,仅需15分钟即可高效分解混合织物中的聚酯和氨纶,大幅提升回收速度。此类技术若能规模化,有望大幅降低能源消耗与纯度门槛。即使争议仍存,如能耗高、原料要求苛刻、商业模式待验证等,但各国企业、研究机构与政府的共同参与表明:化学回收正从概念走向现实。
— 6 —向纤维循环经济迈进
当前,全球每年生产的纤维大多来自化石资源,而废弃后的大多数衣物最终被填埋或焚烧。这种“生产—使用—丢弃”的线性模式已不再可持续。化学回收,正是实现纺织品“闭环循环”的关键技术之一。它不仅可降低对石油的依赖,也有助于缓解自然纤维种植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压力。未来,一个更加智能、可持续的纺织品经济体系,应当同时包括减少消费、延长衣物寿命、强化再利用、提升回收率,并以化学回收为支撑,真正实现从原料到产品再到原料的完整循环。人类对时尚的热爱无需牺牲地球的未来,而我们也正处于塑造这个未来的关键时刻。
— 7 —Fibreloop 第二届PET纤维到纤维论坛(含PET解聚)
2025年9月3-5日,将在宁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,举办ChinaReplas2025第8届中国国际塑料循环展,超 10000㎡的展厅,涵盖塑料循环全产业链。为加速纺织业绿色循环转型、构建纤维到纤维闭环体系,推广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技术及规模化应用,促进再生纤维高值化项目合作与产业化落地,现场还将设置分论坛。